借著制造業中心形成的東風,正好實現工業設計重心從教育界到產業界的轉移。隨著制造業的發展,這種轉移是必然要發生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在日本,大企業工業設計部門的工業設計師具有的實踐水平;其次是自由設計師(即工業設計公司內的設計師和個人設計師);高校只是提供工業設計師苗子。我們要為這種轉移作好充分地準備,對工業設計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也要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分析。 工業設計產業核心力量是:工業設計公司和企業內設計部門。盡管目前的大陸大規模的工業設計公司屈指可數,盡管有實力和眼光設立設計部門的企業尚不多見,隨著制造業的深入發展,企業經營模式的逐步升級,這兩股產業的核心力量必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如果從產業鏈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甚至可以把模型手板業、模具制造業都納入到工業設計產業中來,因為這兩個行業是由工業設計行業直接策動的。另有部分自由的個體工業設計師,也是工業設計產業的力量之一。
產品創新設計和產品概念設計的區別是什么?由于產品設計階段要確定整個產品的結構、規格,從而確定整個生產系統的布局,因而,產品設計的意義重大,具有“牽一發而動全局”的重要意義。如果一個產品的設計缺乏生產觀點,那么生產時就將耗費大量費用來調整和更換設備、物料和勞動力。相反,好的產品設計,不僅表現在功能上的優越性,而且便于制造,生產成本低,從而使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得以增強。
工業設計如何做到這一點?DFX還具有選擇工具,以幫助基于材料的組件減少零件數量等。這有助于設計者理解是否可以將具有相似材料的組件相互接觸以減少零件數量,進而有助于降低ASSE的總體制造成本。產品外觀設計要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市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改變著人們的審美,使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的品質。這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還表現在人們對產品的選擇上。 從產品技術性角度觀察工業產品設計;顧客的規定一變再變,很有可能今日客戶說想要改設計風格,明日又要改作用,從不考慮到是不是能融合完成。造成產品設計工作中進到一個對峙的情況,一拖再拖沒法竣工。有時顧客的念頭通常是突發奇想。做為一個產品設計師一定要掌握顧客具體的要求、銷售市場的具體要求、客戶的具體要求,和產品的可執行性,依據的數據信息開展設計。 功率補償及諧波治理裝置設計,用設計提升產品價值;認為機柜產品設計要考慮整體布線均勻、要符合電器要求,除結構滿足電氣能外,還要考慮人與設備的關系,運用人機工程學、色彩學、造型理論等手段設計出符合操作者生理、心里的結構。整體比例線條符合工藝審美要求,并要求遵循體量平衡原則,力求整體和布局相適應于外觀存在的合理性,色彩方面要從色相、明度、飽和度要適用于用戶心理需求及環境要求。電磁兼容方面,要考慮在有限的空間、時間和頻譜資源下各種設備或系統可以共存而不致性能失效或不允許的降級。
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設計的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那這就決定了對設計的研究脫離不了審美的范疇。雖然“美”不是設計的屬性和終目的,但就終設計的成果而言,對客戶驗收成品而言,美的因素往往被考慮為產品優劣的標準之一。 我們常見的數控機床,在進行產品分析的時候就需要對外觀進行科學合理化,符合大眾審美,色彩搭配均勻加以考慮。外觀造型必須考慮人機工程學方面的要求。符合人性化的設計是機床造型設計的重點,結合使用者在實際操作中的便利性及外觀與內部結構的緊密相連才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