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連環畫開始迅速發展,但稱呼上不統一,南方稱為公仔書、菩薩書、傍傍書,北方多稱為小人書。1925年至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先后出版了《西游記》《水滸》《三國演義》《封神榜》《岳傳》的連環畫書,題名上有“連環圖畫”,這是次用“連環圖畫”作為正式名稱,一直使用到1950年代,后改為“連環畫”。從1920年代開始,連環畫多出版成64開本,這種形式成為此后連環畫的主要開本。由于舞臺戲劇越來越受到民眾的喜愛,連環畫開始描孽舞臺場面和故事。受到有聲電影的影響,添加人物對白的“口白”開始出現,打破了傳統的上文下圖的腳本構圖形式。這一時期城的作品有葉淺予的《王先生》和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由廣小人書的繪畫生動,民國以來逐漸發展成全民的讀物。
工筆、寫意、水粉、油畫等形式在用與連環畫的繪制之中,隨著彩色印刷技術的發展,彩色的連環畫作品借助這些標寫手法更顯出了連環畫作品的藝術美感。此外,剪紙、布貼等也被用與連環畫的創作。攝影和電影技術從一開始,就進入了連環畫創作的領域,成為重要的創作方式。
曹涵美原名張美宇,是張光宇的二弟。1934年2月,上海《時代漫畫》雜志創刊,曹首創在該刊畫連環《金瓶梅》插圖,每期一幅,并采用上圖下文的形式配以《詞話》本中的摘錄,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注意。不久,即出版了曹畫的集。原計劃一集集出下去,但1937年7月抗戰爆發,刊物停辦,連載中止。曹涵美創作連環畫《金瓶梅》的勢頭并未稍減,先由《新中國報》發表,后結集出版。他畫這部600幅畫面的作品歷時十年,前后風格變化很大。前期繪制手法傳統,布景過于龐雜,人物不夠突出,筆調柔軟,缺少力度;后期線條挺拔老練,背景刪繁就簡,人物栩栩如生,有些場景參照了西洋素描筆法,頗具立體感。當時便有名家對他有“三易其作風,一筆不茍,獨運匠心,一紙稿成,審視不再,偶有不如意筆,必毀重繪”的評價。萬籟鳴、汪曼云等名畫家對之曾有過高度稱贊,董天野為之寫道:“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構圖,確是一種驚奇的發現。”賀天健曾著文曰:“曹君涵美,余老友也。工人物、鐵線游絲。上規李龍眠、錢舜舉,下法仇實父、改七薌,且自成一家。所作《金瓶梅》本事圖,工致精能,吳友如無其秀也。”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這部連環畫史上的杰作后來便沒有再版過。
卡通連環畫
卡通連環畫通常指連環漫畫或以寫實手法表現但又汲取了動畫片的某些特點而編畫成的連環畫。因為它派生于卡通片,所以與之有著密切聯系,看上去像是畫在紙上不會活動的卡通片;其通常篇幅很長,更強調故事性,往往以一個或幾個中心人物貫徹情節。甚至卡通制作者就將畫面組合叫做“分鏡頭”。與傳統形態的連環畫相比,卡通連環畫在審美趣味、表達方式上似乎更適合于當下的“新新人類”,且已流行為某種社會時尚。它正成為科學與藝術、思想與技術、個性與共性的綜合體,并在方方面面反映著資訊,而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國際化交流、讀圖時代等新事物無不深刻影響著卡通藝術的發展,同時,卡通造型帶來的視覺上的刺激,也激發著人們的想象。在傳統連環畫市場日漸萎縮的情況下,卡通連環畫可謂一枝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