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融資一般是指非金融企業的長期資金來源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的方式總的說來分為兩種:一是內源融資,即將自己的積累可供使用資金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另一種是外源融資,是指企業外部投資人或投資機構資金注入,將資金轉化為股份的過程。企業的發展主要取決于能否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企業融資主要是指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的籌資行為。因此,企業融資與資金供給制度、金融市場、金融體制和債信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融資即是一個企業的資金籌集的行為與過程。也就是公司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狀況、資金擁有的狀況,以及公司未來經營發展的需要,通過科學的預測和決策,采用一定的方式,從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去籌集資金,組織資金的供應,以保證公司正常生產需要,經營管理活動需要的理財行為。公司籌集資金的動機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通過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進行。我們通常講,企業籌集資金無非有三大目的:企業要擴張、企業要還債以及混合動機(擴張與還債混合在一起的動機)。
融資也叫金融,就是貨幣資金的融通,當事人通過各種方式到金融市場上籌措或貸放
資金的行為。融資可以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是不經金融機構的媒介,由政府、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直接以后借款人的身份向后貸款人進行的融資活動,其融通的資金直接用于生產、投資和消費。間接融資是通過金融機構的媒介,由后借款人向后貸款人進行的融資活動,如企業向銀行、信托公司進行融資等等。
銀行借款
信貸融資是間接融資,是市場信用經濟的融資方式,它以銀行為經營主體,按信貸規則運作,要求資產和資金回流,風險取決于資產質量。信貸融資由于責任鏈條和追索期長,信息不對稱,由少數決策者對項目的判斷支配大額資金,把風險積累推到將來。信貸融資需要發達的社會信用體系支持。銀行借款是企業常用的融資渠道,但銀行的基本做法是“嫌貧愛富”,以風險控制為原則,這是由銀行的業務性質決定的。對銀行來講,它一般不愿冒太大的風險,因為銀行借款沒有利潤要求權,所以對風險大的企業或項目不愿借款,哪怕是有很高的預期利潤。相反,實力雄厚、收益或現金流穩定的企業是銀行歡迎的貸款對象。因為以上特點,銀行借款跟其它融資方式相比,主要不足在于:一是條件苛刻,限制性條款太多,手續過于復雜,費時費力,有時可能跑一年也跑不下來;二是借款期限相對較短,長期投資很少能貸到款;三是借款額度相對也小,通過銀行解決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全部資金是很難的。特別對于在起步和創業階段企業,貸款的風險大,是很難獲得銀行借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