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企業清算的所得稅處理?
是指企業在不再持續經營,發生結束自身業務、處置資產、償還債務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剩余財產等經濟行為時,對清算所得、清算所得稅、般息分配等事項的處理。
二、哪些企業應進行清算的所得稅處理?
按《公司法》規定需要清算的企業
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屈滿或者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
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解散;
依法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或者被撤銷;
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的。
注意:以上除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解敬的不需 要清算外,其他解散事由都需要清算。
《公司法》中,合并和分立的債權、債務有承繼,因此不經過清算程序。
按《企業破產法》規定需要進行清算的企業
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向人民法院提出破產清算申請;
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對債務人進行破產清算的申請;
企業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畢,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依法負有清算責任的人向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企業重組中需要按清算處理的企業
企業由法人轉變為個人獨資企業、冷伙企業等非法人組織;
將登記注冊地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包括港澳臺地區);
企業合并一般性稅務處理的,被合并企業和其股東要進行清算處理;
企業分立,一股性稅務處理的,被分立企業不再繼續存在(解散分立),被分立企業和其股東要進行清算處理。
注意:特殊性稅務處理都不需要進行清算。
三、終止經營后的兩次申報
1、申報正常經營期間企業所得稅
終止生產經營當年度1月1日至實際經營終止之日作為一個納稅年度。
于實際經營終止之日起60日內完成當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結潔當年度應維(應退)企業所得稅稅款。
2、申報企業清算所得稅
企業決定息業停止生產經營至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準注銷為清算期間,以整個清算期間作為一個納稅年度
企業應當自清算結束之日起15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企業清算所得稅納稅申報表,結清稅款。
四、清算所得
清算所得=全部資產可變現價值或交易價格-資產的計稅基礎-清算費用-相關稅費+債務清償損益-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等。
五、清算所得稅
清算所得稅=清算所得x稅率
六、剩余資產
可供分配的剩余資產=企業全部資產的可變現價值或交易價格-清算費用-職工的資、社會保險費用和法定補償金-清算所得稅-以前年度欠稅等稅款-清償企業債務。
理解:剩余資產類似于計算所有者權益的指標,所以是資產減去負 債,不需要減資產的計稅基礎。
可以向股東分配的實際資產=資產可變現凈值-還錢(實際發生額)-清算費用(現金)-清算所得稅(現金)-職工安置費(現金)-其他(欠稅等)
七、股息分配
被清算企業的股東分得的剩余資產的金額,其中相當于被清算企業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累計盈余公積中按該股東所占股份比例計算應當分得的部分,應確認為股息所得。
理解:股意所得=(原留存收益+消算損益)x持股比例
企業投資者取得股息所得免稅;個人投資者取得股息所得需交個人所得稅。
八、股東的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
剩余資產減除股息所得后的余額,超過或低于股東投資成本的部分,應確認為股東的投資轉讓所得或損失
投資轉讓所得/損失=分回的剩余資產-股息所得-投資成本
步,先分賬上的盈余公積,股息紅利所得;第二步,分當年的注冊資本;第三步,還剩下錢的話,就是財產轉讓所得。
政策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關于企業潔算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關于企業清算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60號)
公講稅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清算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2009]68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