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抵押擔保:宣稱 “僅憑身份證即可貸款”,無需借款人提供房產、車輛等抵押物,也無需擔保人,看似門檻極低。
高利率與隱蔽費用:
表面可能以 “手續(xù)費”“服務費”“違約金” 等名義收取高額費用,實際綜合年化利率遠超法律保護范圍(例如可能超過 36%,甚至達到翻倍的高利貸水平)。
舉例:借款 1 萬元,可能先扣除 “砍頭息” 2000 元,實際到手 8000 元,但還款時仍按 1 萬元計算本息,進一步抬高借款人負擔。
催收手段激進:當借款人無法按時還款時,可能采取騷擾、威脅、恐嚇、曝光個人信息、上門滋擾等非法催收方式,嚴重影響借款人及家人的正常生活。
合同陷阱:
簽訂的合同可能條款模糊、權責不對等,甚至包含虛假內容,例如故意寫錯借款金額、還款日期,或設置不合理的違約條款。
部分機構可能在借款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普通借款合同變?yōu)?“買賣合同”“租賃合同” 等,一旦違約,可能面臨資產被強行占有。